按:已經坐上激光雷達行業寶座的 Velodyne 近日又請來了兩位得力干將,他們將幫助這家公司轉入 激光雷達大規模量產階段,抵御一系列行業新軍的崛起。
Velodyne 先是將公司總經理提拔為新任 COO,然后又進行了兩次關鍵招聘,籠絡 Mircea Gradu 和 Pablo Gonzalez 到自家麾下。
前者是現代汽車美國分部的工程質量主管,在 Velodyne 的新角色為驗證部門高級副總裁,而后者此前則是幫特斯拉和 SolarCity 實現自動化生產的大功臣,到了 Velodyne 后將出任機器人和自動化工程部門負責人。
這三個主要的人事調動完成后,Velodyne 的超級工廠就離 2018 年年產百萬臺激光雷達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Velodyne 公司 CEO 兼創始人 David Hall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正在大力投資以招攬更多科技行業老兵,Velodyne 的管理層正虛位以待,我們期待與他們一起打造一個高速增長且能長期占據市場統治地位的超級公司。”
Hall 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發明家,1983 年 Velodyne 創立時可是一家音頻公司,但最終它拿下了首個旋轉 激光雷達的專利,而那可是十多年前的事。去年,Hall 將公司部分股權作家 1.5 億美元賣給了百度和福特,這也是 Velodyne 創立三十多年來首次拿到外部投資。
其實,這些新高管是專門請來解決問題的。2005 年以來,Velodyne 的光學設備都是在莫干山的總部生產的,但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它開始籌備全新的圣何塞工廠,該工廠產能要高的多,而且采用全自動化生產。如果一切順利,明年就將正式投入生產。
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Hall 表示一個可以“關了燈運行”的自動化工廠未來幾年會不斷拉低激光雷達售價。
上周,Velodyne 的兩個潛在競爭者 Innoviz 和 LeddarTech 宣布分別融資 6500 萬和 1.01 億美元,兩家公司都將正式啟動固態激光雷達的量產工作。據雷鋒網了解,他們的目標就是以更低廉的價格實現與 Velodyne 激光雷達相同的效果。
有了人工智能和強悍的計算能力輔助,自動駕駛汽車才能理解路況和周邊環境并對其作出相應的反應。與人類駕駛員一樣,它也需要有一雙“視力 2.0”的眼睛。
據雷鋒網了解,攝像頭和雷達已經成了許多新車型的標準配置,它們會提醒駕駛員那些肉眼照顧不到的行人和障礙物。不過與這些普通傳感器相比,激光雷達能提供周邊環境更為詳細的“點云”圖像,其探測距離更長,而且幾乎不受光線和天氣情況的影響。因此,激光雷達成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零部件。
除了 Innoviz 和 LeddarTech,近些年來進入激光雷達市場的新創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其中包括硅谷的 Quanergy 和 Luminar,以色列新創公司 Oryx Vision 和德國傳感器制造商 Ibeo。此前多年谷歌一直是 Velodyne 的最大客戶,但現在 Waymo 卻自行設計并研發激光雷達產品。

圣何塞的 Velodyne 新工廠
與其他公司相比,Velodyne 開發和銷售激光雷達的經驗更為豐富,這也是它的一大優勢。Hall 表示,公司的傳感器畫質和耐用度將不斷提高,而價格則會逐漸降低。此外,Velodyne 還準備開始制造自己的固態激光雷達,同時一系列旋轉多激光傳感器產品也在規劃中。
“其他公司大多靠低端產品起家,而我們則一直在專注高端。”Gradu 在采訪中說道。這就意味著,如果 Velodyne 想吃掉低端市場,它只需下放一些關鍵技術并在成本和設計上做些妥協就行(如降低畫質和探測范圍),而低端廠商想進攻高端市場可就沒那么容易。
Gradu 的工作是保持 Velodyne 與客戶間良好關系,并根據它們的需求量身打造訂制化的傳感器。此前除了在現代汽車任職,Gradu 還曾在戴姆勒奔馳與克萊斯勒集團摸爬滾打多年。
Gonzalez 則是 SolarCity 的大功臣,他曾參與太陽能模組自動化生產系統的設計,現在他則擔起了激光雷達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重任。
“我們會震驚全世界,這座工廠要變成一臺超級生產機器。”Gonzalez 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對于年產百萬臺激光雷達的目標,他顯得很有信心。
“我認為年產百萬臺并不是最終目標,”Gonzalez 說道。“它只是 2018 年的目標而已,這座工廠產能還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