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獎勵大會在東湖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322項科技成果(人)被授予2013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其中有突出貢獻獎1人,自然科學獎29項,技術發明獎30項,科技進步獎226項,成果推廣獎15項,中小企業創新獎21家。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獲獎項目占九成
在授獎項目中,除29項自然科學獎項目外,其余271項均是與湖北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成果,占授獎項目比重達到90.3%。
如武漢烽火網絡有限責任公司等完成的“分組多業務傳送與感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解決了高速網與互聯網的一致性、控制平面可靠性和防病毒攻擊難題,先后在國內十幾個省份得到應用,出口美國Google、Verizon和歐洲等1937套設備,直接銷售十九億元,僅湖北銷售額就達到3億。
華中科技大學等完成的“大型葉片高效多軸數控加工技術與應用” 經過十余年的研究開發與工程應用,取得的創新成果在水輪機、螺旋槳等國內龍頭骨干企業成功應用,為三峽及越南同奈等大型水電機組轉輪、中船重工及意大利Spett公司等高端船用推進器等大型葉片高效多軸數控加工提供了核心技術和專用工具,近三年新增利稅上億元。
三分之一獲獎項目與民生密切相關
在授獎項目中,有110項涉及農業、醫衛、環保等民生領域,占授獎項目比重達34.2%。特別是“突出貢獻獎”和“科技進步特等獎”授予農業科研領域領軍人物和項目。
此外,同濟醫院完成的“器官聯合移植治療重大疾病的新技術研究”,針對器官聯合移植中手術期死亡率高,長期效果差等多項難點,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創新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該技術推廣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10家三甲醫院的移植中心,指導、協助開展器官聯合移植180余例,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器官移植的發展,為重癥患者帶來了福音。
華中農業大學完成的“獸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研究制訂”, 攻克復雜樣品中多組分痕量殘留物的釋放、萃取、分離與測定技術難題,制訂了一系列先進、高效、適用的檢測方法標準,與國內外同類技術相比,這些方法特異、靈敏、準確、重現性更好,適于動物可食性組織中18類200余種獸藥的殘留檢測,檢測效率高,成本、試劑和環境污染風險低,成為國家獸藥殘留監控與執法的主要手段,還在保障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國慶60周年等重大國內外活動期間食品安全等方面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凸顯湖北原始創新能力
2013年度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共17項,比去年增長70%,獲獎項目主要涉及新材料、生物及品種、信息電子、光機電、地球科學等學科,充分說明我省在上述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如武漢理工大學余家國教授等完成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備科學”,發展了4種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備新方法,制備出多種高效光催化材料,提出了2個增強光催化材料活性的理論模型,極大地推進了國際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化進程,項目在多種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90篇,論文多次被他人正面引用,被引論文數量在光催化領域全世界排名第一。
武漢大學龔威教授等完成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地物探測多光譜激光雷達” 成功研制了世界首臺地物探測多光譜激光雷達系統,該雷達能在保持三維高空間分辨的情況下,通過面向探測目標的不同多波長激光組合,獲取大氣、水體、植被等目標的多波段信息,還可在氣象、林業、地質、水利、資源探測、環境監測、城市規劃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據統計,在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成果推廣獎的271項科技成果中,由企業完成或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完成的科技成果為203項,達到75.0%,創歷史最高水平,如黃石東貝、武漢凱迪、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武漢烽火網絡、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南建筑設計院等企業主持完成的項目均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與此同時,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凸顯,特別是以湖北遠東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丹江口開泰激素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同濟現代醫藥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地方企業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顯示出湖北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