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激光武器:將改變未來的戰爭規則

    星之球科技 來源:人民網2014-02-25 我要評論(0 )   

    本報2月19日在一版報道了美國海軍計劃今年夏季,在波斯灣的一艘軍艦上部署首個固體激光武器原型的消息。據稱,這些新型武器有助于海軍超越成本曲線,或將從根本上改變傳...

           本報2月19日在一版報道了美國海軍計劃今年夏季,在波斯灣的一艘軍艦上部署首個固體激光武器原型的消息。據稱,這些新型武器有助于海軍“超越成本曲線”,或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戰方式。一時間,激光武器再次成為熱點話題。那么,激光武器真的能改變未來戰爭的“游戲規則”嗎?本報特邀國防科技大學專家為您解讀——


     

          激光武器作為科幻電影中的常客,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而美國智庫關于激光武器的實戰化討論和相關試驗也一直沒有停步,與美國防部關系密切的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2012年4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改變游戲規則——定向能武器的光明前景》中,就呼吁美軍要通過大力發展陸、海、空、天各類平臺上的定向能武器尤其是激光武器以實現美軍新的作戰優勢,并且毫不掩飾其將定向能武器用于未來“空海一體戰”對付中國軍隊軍力發展的想定企圖。激光武器的發展歷程怎樣?能否改變未來戰爭的游戲規則?存在哪些爭議?未來走向如何?本文將一一解讀。


    溯源:物理學家與“光戰”

           光在軍事上的應用與兩位物理學家密切關聯。公元前214年,在執政官馬塞拉斯的統帥下,強大的羅馬艦隊圍困了古希臘的敘拉古城,危急關頭,百科全書式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就利用透鏡聚焦的光學原理,神奇地將龐大古羅馬艦隊的船帆燒毀,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光戰”。但由于他沒有留下關于光學理論的著作,千百年來不斷有人質疑“光戰”的真實性。盡管如此,物理學家們并沒有對光學武器的執著追求。20世紀初,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出“受激輻射”的理論,認為一束很弱的光在放大過程中,會得到頻率和方向性一致的強光。正是在這一理論牽引下,1960年,另一位物理學家西奧多·梅曼研制成功第一臺發射可見光激光器,使得利用激光束沿一定方向攻擊目標成為可能。
     

           與戰爭史上其他顛覆性的武器相似,激光武器很快就在戰爭中證明了它的價值。20世紀70年代,深陷越戰泥潭的美國軍隊,迫切需要一種改變戰局的新式武器,以實現對越軍地面目標的精確打擊。“寶石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在1972—1973年間,美軍在河內和海防附近的投放的“寶石路”激光炸彈中,有48%精確命中目標,較之此前僅為5%的命中率,激光武器給予美軍的改變無疑是顛覆性的。
     

           激光武器在越戰中嶄露頭角,引發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前蘇聯、以色列等國紛紛投入巨資,推進激光技術武器化的進程,進而挑戰美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壟斷。1975年10月,美軍在印度洋上空的647預警衛星的紅外探測器,受到來自蘇聯西部的強紅外閃光的干擾。最初,美軍從自然原因分析,認為可能是流星群的強光干擾,或者是蘇聯的天然氣管道破裂失火而形成強光。然而,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次神秘的閃光,比洲際導彈發射的光強要大1000倍,美軍認為,唯有激光武器方能造成這樣的效果。很快,“蘇聯激光武器攻擊并破壞了美國衛星”的消息,像一場臺風席卷了整個美國,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強烈震動。
     

           進入20世紀80年代,鑒于激光技術所蘊含的巨大軍事價值,各軍事大國紛紛制定科研計劃,組織龐大的科技隊伍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圍繞激光武器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作為這場競賽的領跑者,美國已經將激光武器的使用由戰術層次拓展到戰略層面。1983年3月,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戰略防御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勾繪了運用激光武器進行戰略防御的驚人設想。1998年9月,美軍進行了一次反衛星激光武器發射試驗,這一試驗利用固定在地面上的激光武器發射威力強大的激光,將地球軌道上一枚造價為6000萬美元的美國軍用衛星摧毀,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激光武器摧毀太空中的衛星。


    現狀:陸地、海洋、天空與太空四位一體

           依據部署方式的不同,現行的激光武器可分為地基激光武器、艦載激光武器、機載激光武器與天基激光武器。目前,激光武器的應用已遍布陸地、海洋、天空與太空,形成四位一體的作戰力量。
     

           天基激光器系統指的是將激光器與跟蹤瞄準系統裝到衛星、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等空間作戰平臺上,主要用于在全球范圍內摧毀飛出地球稠密大氣層的助推段彈道導彈。由于一般布置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天基激光器一方面可以避開地球大氣對光束傳輸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因其軌道高又具有覆蓋地面范圍大的優點。
     

           空基激光武器主要是機載激光器,它是將兆瓦級的化學氧碘激光器安裝在大型飛機里,用于反衛星或擊落助推段彈道導彈。早在1992年,雄心勃勃的美國空軍就制定了龐大的機載激光武器項目,嘗試利用大型波音飛機裝載激光武器遂行作戰任務,機載激光器也因此列入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首選的助推段攔截手段。
     

            海基激光武器的發展目的是為了保護艦船免遭巡航和掠海導彈的攻擊。從技術性能上分析,鑒于海洋環境的特殊性,熱暈限制了把有效的激光能量釋放在目標上,從而制約了化學激光器在海上使用的效率,而固體激光器又存在的尚難以克服的熱處理問題,達不到艦載激光武器所需的功率,如此一來,自由電子激光器由于波長的可調性和高功率運行潛力,有潛力成為滿足海軍未來艦載自衛需求的最佳選擇。

          地基激光器是設置在地面上用于地面防御和攻擊的激光武器。由于有地面作為依托,地基激光武器對于體積和質量并不苛求,能源問題易于解決,因而成為遂行反衛星作戰任務的重要選擇。地基激光武器可對在軌衛星等目標實施軟硬兩個層面的破壞,因而屬于戰略激光武器的范疇,成為未來空間攻防作戰武器系統的重要發展方向。除卻戰略層面的應用,近年來,車載激光器武器系統的迅猛發展,也拓展了地基激光武器在戰術層面的廣闊應用空間。


     

    挑戰:來自技術、經濟與道德層面

           激光武器研制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學科前沿的交叉融合,研發的進程與應用不僅面臨技術層面的挑戰,而且需要應對研發經費和倫理道德層面的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激光武器在研發和應用兩方面都存在技術瓶頸。在研發方面,小型化與耐用性是制約武器研發進程的兩大困境。一方面,傳統的化學激光器需要配置壓力恢復系統,體積龐大且重量驚人的儲氣罐,極大地影響了激光武器系統的緊湊性和機動能力。另一方面,高功率激光武器系統的運行,有賴于高精度的光學元件作為支撐,在實戰環境下,由于受到沙塵、溫度和空氣污染的影響,可能造成部分精密光學元件磨損,從而影響激光武器的工作效能。在應用方面,激光武器的使用還存在一個物理限制,即對氣象環境的要求非常之高,它的應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氣狀況。因此,在晴空萬里、驕陽似火的時候,激光武器的作戰效果就非常好,反之,一旦碰到惡劣的天氣,或者空氣質量不好的時候,激光武器的威力往往就會大大折扣。
     

           從經費上考慮,盡管激光武器“光彈”發射成本十分低廉(一枚常規動能導彈的造價在幾百萬美元至幾千萬美元,激光武器一次發射的成本只有幾美元),且理論上可以無限次發射,然而它在研發經費上的巨額消耗卻不容忽視。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自從20世紀70年代,美軍在新墨西哥州的試驗中第一次使用激光武器摧毀移動目標,自那時起軍方就一直在嘗試將他們的激光武器搬到現實戰場上。40年多年已經過去,美國五角大樓已經為此耗費了上百億美元的巨資,距離這一目標的真正實現仍然面臨許多技術挑戰。2011年,美國國防部無奈宣布終止ABL機載激光器研發項目,這項研發時間已經接近16年、總耗資超過50億美元的戰區激光反導計劃被迫暫時中止。
     

           從倫理上考慮,激光因其特殊的性能,可以制成激光致盲武器,只造成人體的視覺障礙,而不傷及生命,因而似乎可成為一種人道的戰爭手段。然而,在顯性的人道主義關懷背后,激光致盲武器的應用還隱藏在隱性的非人道因素。激光致盲武器,造成大量人員致盲、眩暈和其他心理上的傷害,影響其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對于社會而言,應對大量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的個體,無疑給社會保障體系帶來沉重的壓力。更需要注意的是,激光致盲武器所謂的“非致命性”,使得作戰人員在面對平民和民用目標時不再謹慎小心,可能導致非致命武器濫用于軍民目標混雜的反恐行動之中,導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因此,較之作為非致命武器所帶來的人道主義關懷,激光致盲武器所具有的非人道主義因素給予戰爭倫理的挑戰,更值得人們的關注與反思。


     

    展望:引發新的軍事變革

           美國五角大樓宣稱:“高能激光武器系統隨時可以對付當今一些最具挑戰性的武器,不管它是進攻性的還是防御性的,因此,該系統提供了未來對敵保持不對稱技術優勢的潛力。”從長遠來看,激光武器的發展必然會改變未來戰爭的游戲規則。
     

           激光武器的顛覆性影響,集中體現在它的速度優勢。眾所周知,光的傳播速度達到每秒30萬公里,相當于一秒繞地球7圈半,而彈道導彈的速度僅為20—30倍音速(音速為350米/秒)。由此可以設想,應用激光武器以光速攔截數千公里外的導彈,可以將對方的導彈摧毀在助推的上升階段。較之常規武器,激光武器的攻擊時間幾乎可忽略不計,這也就意味著它的攻擊目標不可能有任何的躲避機會。因此,一旦激光武器在未來戰場得到廣泛應用,同樣也會極大地縮短戰爭的進程。當戰爭進入“秒殺”時代,瞬間決定戰爭勝負將不再是危言聳聽。
     

           激光武器的實戰應用同樣會對現有的攻防格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軍事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源自進攻與防御需求的推動,攻與防的對抗,正是軍事技術發展進步的根本驅動力。激光武器所具有的速度優勢,將對傳統攻防作戰理論產生巨大的沖擊。如何尋找可與激光武器匹敵的新的殺手锏武器制敵懾敵,是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家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