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國務院三峽辦、重慶市政府共建,于2011年底落戶水土高新園。項目規劃占地300畝。研究院項目包括科技研發、產品產業化與成套技術開發、技術支撐、管理服務4個模塊,重點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與前沿技術創新、技術集成創新、工程化研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下設3個研究所,分別為 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和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
目前,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首期10萬㎡的科研園區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綜合科研樓、學生公寓、孵化樓等設施已建成。一個以高新科學技術為主,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高層次科研平臺已快速搭建。
據悉,到2015年,中科院重慶研究院人員總體規模將達到1000人,其中員工700人。流動研究人員300人。建立5-10個碩士、博士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支撐崗位和管理崗位的比例分別為70%、20%、10%, 專業高級技術崗位到位155人,其中正高55人。將設立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搭建微納制造、智能工業設計、3D打印技術、超級技術等公共科研平臺,力求在機器人產業、石墨烯產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依靠中科院這顆科技大樹的雄厚支撐,搶占兩江科技制高點的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將為重慶乃至西部打造科技新引擎。
袁家虎說: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在三年前兩江新區成立時,在選擇研究方向時,設定兩方面。一方面是高新科學技術,另一方面是生態環境保護。在科技布局上,則是三個方向。有電子信息、還有裝備制造、生態環境(環保裝備),這些布局是和重慶市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以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時間不長的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科研成果轉化正帶給重慶一個又一個驚喜。在沒有正式入駐水土高新園時,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就一邊招兵買馬,一邊推進重大科技項目距的研發轉發。3D打印、機器人、石墨烯這些由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發的現代高科技產品,正如一朵朵“科技之花”漸次綻放在重慶綻放。
3D打印產品
記者在位于兩江新區水土高新產業園的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實驗室見證了3D打印神奇的一幕:以往靠模具機器生產出來的花瓶,通過科研人員數碼建模,把設計文件發送到3D打印機,然后選擇ABC塑料劑,經過噴涂、擠壓等方式一層一層添加打印,約半小時后,一個漂亮的花瓶便呈現在面前。據科研人員介紹,只要加入橡膠、塑料、紙、聚氨酯類、金屬等特定材料,花費數小時或數天,便可打印出像拖鞋、雕像、掃地機器人部件甚至金屬手槍之類的工業產品。
研究院智能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了世界上首臺移動式多角度人臉圖像采集陣列,并以此為基礎研發出了世界領先的動態人臉識別和視頻目提取與檢索算法。
石墨烯新型材料
石墨烯新型材料取得突破。廣泛應用于納電子器件、代替硅生產超級計算機、光子傳感器、減少噪音、晶體管、觸摸屏、基因測序等領域的石墨烯新型材料研發成功,目前已在重慶建立第一個石墨烯薄膜的生產企業,加快建設國內第一條在世界上都比較領先的石墨烯生產線。
焊接機器人
重慶造機器人快速起步。成功研制出可廣泛應用于汽車、摩托車等企業焊接工藝的焊接機器人。正與重慶市各方面緊密配合,從規劃、招商引資、技術研發、機器人生產線的布局全方位推動。目前,智能裝備已與重慶三一機器人有限公司、重慶中德玉材料有限公司、重慶蓬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成功開展合作;
市委四屆三次全會為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科技研發和創新發展帶來新契機。袁家虎表示,正結合重慶五大功能區規劃,密切與各區縣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對應合作,轉化科研成果。 同時,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正迅速推動生態環境(環保裝備);力爭在大數據、信息服務等方規劃取得重大進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