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創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北京市市屬“211工程”重點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61所試點高校之一。1981年成為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5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96年12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正式跨入國家二十一世紀重點建設的百所大學的行列。
在北京工業大學老圖書館樓內,有一家不大的專利事務所。每天,事務所里都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很多北工大的老師都以為這是一家“校辦企業”。實則不然,這其實是一家校外的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只不過“顧客群”以北工大的為主。雖然“顧客群”規模不大,但并不意味著“生意”不好。幾年下來,這家小小的專利事務所干得倒也是紅紅火火。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就建立了專門的專利事務所。到90年代,我們又成立了專利管理科,乃至后來的知識產權辦公室,應該說我們的知識產權工作是一直走在前面的。”北京工業大學科技處處長石照耀如是說。
如果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北工大的知識產權工作“走在前面”的話。那么近些年,該校的相關工作非但沒有“掉隊”,反而有了更多的領先。
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實現了快速增長。根據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的數據,至2012年底,該校有效發明專利1049件,在全國千余所高校中排名20位;從1992年至2010年的十幾年間,該校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1039件,在國內高校高居第二。根據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的統計,2011年該校授權專利603件,這一數字僅次于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京內高校中名列第三。
2012年初,北京知識產權工作會在京舉行。作為京內高校的唯一代表,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張愛林在發言中透露,2011年度北工大知識產權轉化金額首次突破2000萬元。
也是在2011年,該校激光學院教授王智勇研究團隊一次性完成48項專利轉移,合同金額1160萬元。轉讓方投資1.2億元,已在北京建立研發生產基地。
激光技術一直是中國政府重點扶植的一項高新技術。從1963年當時的全國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后來的“六五”“十五”計劃到目前國家制定的《2006—2020年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激光都被明確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在國家“十一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已把激光列為關鍵支撐技術。因此,北京工業大學也建立了自己的激光工程研究院。
該激光工程研究院由國家產學研激光技術中心、中德激光技術中心和北京市激光技術實驗室組成,是我國先進的激光現代制造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以科研及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培養為主要任務。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激光焊接、切割、打孔、熔覆、表面改性、材料制備和金屬零件激光快速成型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技術;特種材料和特種結構的激光加工、激光加工外圍系統、激光加工過程檢測與控制等。本學科方向以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并重為主要特色。近幾年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攻關計劃項目、北京市各類重點科技項目以及企業技術改造重點工程項目等三十余項。
激光工程研究院王璞教授及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碳化硅外延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被動鎖模光纖激光器等先進科研成果;同時在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高功率光纖超熒光源等研究方向取得數項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并掌握了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研究的部分核心/關鍵技術。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汪夏燕教授首次提出運用流體動力色譜法獲得DNA在二維受限的微納毛細管通道內的運動數據,為“芯片實驗室”研究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北京工業大學取得如此成績的訣竅在哪里?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石照耀重點強調了“政策”二字:“我們需要擬定合適的政策,為師生設定正確的導向。”
比如,為了激發師生申報發明專利的熱情,北工大規定,對校內師生的專利申請實行全額資助,每年學校為此要花費400余萬元;再比如,為了規范師生在申請專利中的行為,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北工大加強了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完善了整體的管理流程,從而讓師生的專利申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應該說,兩年前的成績,只是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讓工作的一個縮影。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能真正讓科技進步服務生產生活,這才是我們工作的最終目的。”石照耀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