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鉗(Opticaltweezer)技術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于90年代。其基本原理是:當一個微粒(如一個與生物大分子結合的硅珠)處于一個強度按高斯分布的激光光束中時,由于光場強度的空間變化,光束將對微粒產生一種梯度壓力,驅使其移向光束中心,并使其穩定在那里。這樣,激光束就似“鉗子”將粒子牢牢地鉗住,并令其隨光束人為地移動。光鉗施加在微粒上的壓力取決于光的波長、光束的寬度及功率等。當激光器的功率為幾毫瓦到幾瓦時,施加于尺寸為微米大小的微粒上的力大約為幾個到幾百皮(10-10)牛頓。為了不使激光被生物組織強烈吸收,為了不使激光被生物組織強烈吸收,光鉗一般使用近紅外激光器光源。光鉗技術的重要應用是,用以研究和觀測與肌肉收縮、細胞分裂、蛋白質合成等密切相關的一類蛋白質——分子馬達。研究時,將一個微米大小的硅珠或聚苯乙烯珠與這些分子馬達接在一起,在顯微鏡下用光鉗鉗住小珠,啟動分子馬達,就可以測量出分子馬達運動時產生的力。德國學者已經用激光在卵細胞膜上打孔,用光鉗將精子抓住并送入卵細胞,大大提高了體外受精的成功率。今后,新一代的光鉗將具備施力的反饋機制,使光鉗加在捕捉的離子上的力能改變其大小,從而研究影響分子馬達的各種因素。光鉗還可以用來對細胞進行各種加工等。因此,光鉗將在細胞工程技術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