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其他

    國防科大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三代人接力攻關43載

    星之球激光 來源:光電論壇2014-06-23 我要評論(0 )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國家 ■產品應用范圍覆蓋陸海空天多個領域,有效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43年前,科學家錢學森將激光陀螺的技術原理寫在兩...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國家

      ■產品應用范圍覆蓋陸海空天多個領域,有效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43年前,科學家錢學森將激光陀螺的技術原理寫在兩張小紙片上,鄭重地交給了國防科大人。43年后的今天,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不負重托,在院士高伯龍帶領下,三代人接力攻關,將紙片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我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國家。

      初夏,在湘江之畔的實驗室里,該校激光陀螺研究所所長羅暉自豪地對記者介紹:目前,團隊研制的激光陀螺已形成多種型號的批量生產能力,產品應用范圍已覆蓋陸、海、空、天多個領域,有效提升了我軍精確打擊能力。

      激光陀螺,被譽為慣性導航系統這頂皇冠上的“明珠”,是讓戰機突防能力更強、艦船跑得更遠、導彈打得更準的核心部件。激光陀螺雖“小”,卻集成了光、電、機等諸多尖端高科技,考量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上世紀60年代,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陀螺實驗裝置,引發了世界光學領域一場技術性革命。1971年,著眼未來我國國防戰略需求,國防科大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了艱苦攻關。

      “別人能干成的,我們也一定能干成。”43年來,他們懷著強烈的創新自信,以“拼命三郎”精神攻克了一個個常人無法想象的難關,在荊棘密布的科研荒野上闖出了一條新路:1984年,成功研制激光陀螺實驗室樣機;1994年,首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問世;2000年,首條激光陀螺生產線建成……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他們創造了我國激光陀螺技術領域里數項“第一”,其精度和可靠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幾代國防科大人的青春和熱血化作令國際科技界驚羨的強軍之“光”。

      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

      習主席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國防科大激光陀螺創新團隊三代科研人員前仆后繼,接力攻關,創造了世界激光陀螺技術領域里的“中國精度”,奏響了一曲自主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激昂樂章。

      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迫切需要自主創新,突破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軍隊廣大科研工作者要以國防科大激光陀螺創新團隊為榜樣,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爭分奪秒、奮起直追,實現從“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用扎扎實實的成果,推進“中國夢”“強軍夢”早日實現。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