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企業新聞

    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 | 周軍:一位激光研究者的轉型路

    來源:鳳凰江蘇2017-06-03 我要評論(0 )   

    2013年4月,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南京先進激光”)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港科技園內拔地而起。這個欲打造為國際一流的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國內激光領...

     

    24a46e22cf3a719_size63_w500_h375

    周軍
    上海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后,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這束神奇的光自60年代探索以來,在極短的時間里迅速照遍各個領域。

    2013年4月,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南京先進激光”)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港科技園內拔地而起。這個欲打造為國際一流的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國內激光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任職常務副院長的周軍作為見證并伴隨其成長的一員,四年來,從科研到技術,再到產業化,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管理的道路上,每一段歷程都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放哪兒都能生根

    16時15分,周軍從會議室走出,5分鐘后,他轉入另一間辦公室,隨即開始下一項工作議程。

    這是南京先進激光的一幕。多年來,周軍在其間往來穿梭。他組建的百余人研發和產業化團隊,在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轉移轉化和高科技企業孵化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對運行模式、體制機制進行了大膽創新。

    一切開展得井然有序。

    時間推回到26年前,19歲的周軍對未來并沒有過多設想,他僅將此簡單地稱之為“找路子的過程”。

    1991年,周軍考入山東曲阜師范大學,7年后獲光學專業碩士學位。當年,周軍認為,“專業對口,放哪兒都能干事。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個性強,他們有自己的目標。當時,如果讓我從事其他工作,也一樣能做。”

    畢業后,周軍來到常熟高等專科學校(現常熟理工學院)物理系從事教學工作,三年的教研經歷沒能讓他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心想著如果繼續讀博,可能路子更寬些。這也不是為達到什么目標,工作上不如意,就想通過考博來改變境況。”

    2001年,周軍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此時的中國剛剛推開21世紀的大門,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里,如何引領科技人才發展,成為國家向前邁進至關重要的一環。在激光領域亦是如此。

    當時,有著“激光之父”之譽的王之江院士便對激光器的發展提出展望——光纖激光代表了高功率激光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在工業、國防等領域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很快,誕生于60年代、發展于90年的光纖激光器憑借著先天性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迅速抓住周軍的視線。讀博期間,周軍師從樓祺洪研究員、王之江院士,在探索光纖激光器的研究領域開辟出一番天地。

    “光學看起來是個窄方向,但其實有很寬的面。比如太陽光照明、LED等都與光學相關。它就像一種工具,運用在不同的產業,就能融合出新型的學科。”

    實現產業化遠難于搞科研

    2007年9月,第101期東方科技論壇“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及其應用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辦,來自全國從事光纖激光研究的學者發出強烈呼吁——我國應繼續加強光纖激光領域的研究,并盡快實現國產化和產業化。

    然而,實現“兩化”之路任重道遠。

    2007年以前,我國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長期依賴美國進口,其價格昂貴,供貨周期長。在周軍的記憶里,“當時國內的激光產業與現在的差距非常大”。但到了現階段,國內的產出已替代了相當一部分進口,千瓦以下的國產率基本接近80-90%,且有些零件性能指標高于國外。

    國產化已基本完成,實現產業化仍有一段路要走。天津激光技術研究所陳仕奇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激光技術的應用與其它高新技術一樣,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應該發揮的作用遠沒有發揮出來。攻關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銜接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加上行業保護及部門所有制意識的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高新技術向應用領域的滲透和擴散。

    這一點,周軍也頗有感觸。2012年,在合作伙伴的幫助下,他開啟了產業化的探索之路。

    “科研成果產業化不僅能降低成本,也極大地降低了激光器生產的門檻。”周軍認為,由細如發絲的光纖來釋放激光能量,能廣泛應用在工業造船、飛機和汽車制造、航空航天以及3D打印等領域。與傳統二氧化碳激光器相比,光纖激光器的耗電量僅為其五分之一,體積只有其十分之一,但速度快4倍,轉換效率高20%,且沒有污染。

    “當計算機與光纖融合為一,對使用光纖激光器的客戶而言,操作要求也隨之減小。這項成果的運用會更受客戶歡迎。”這就是周軍腦海里展現的產業化概念。

    但,他始終覺得:“這個腦筋動得太晚!如果能早點想到,在博士畢業時,有一位老師親手指導帶領,到現在的發展就會有很大不同。”

    當然,他也明白,前期積淀也尤為重要,“從2001到2012年,我一直都在搞科研。如果讓現在的我完全離開研發發展產業化,可能性不大,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小。研究人員做產業化,只有全身心投入。如果既想做產業化,又想在科研方面有所成就,這二者很難兼得。所以說,做產業化的人通常需要all in,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做產業化可比搞科研難多了。”

    “這也正是人們所說的‘讓科研人員做產業化就是個悖論’。”

    在周軍的經歷中,做科研“只要完成任務指標,無論什么手段,獲得優于別人的輸出結果就可以,不用考慮任何可靠性。哪怕只實現一次,都是成功的”。

    但一旦將科研成果繼續實現產業化需要的要素就會更多,“僅有1‰的失敗率,也能給企業帶來極大打擊”。

    “產業化和科研是兩種思路。產業化的核心是市場,而這市場也并不是意味著所有好東西都能銷售出去,它所受的影響非常多。”

    一只特殊的“孵化器”

    2013年4月,南京先進激光正式開始運轉,周軍由上海調至南京,進行研發指導與企業管理。

    “地方政府和上海共同建立這個機構,不是希望我復制上海的模式,這沒有任何意義,而是借助上海光機所的技術與人才,包括行業內的影響力,逐步帶動南京本地的激光產業。歸根結底,就是發展激光產業。”

    正如所有新型研發機構都會遇到的障礙,南京先進激光的發展之路也沒有那么一帆風順。

    “新型研發機構本身就是一個新興事物,在初期的運作必然會面臨許多難題。如果是大學或研究所,它們還能按照慣例走路。但我們是為解決長期以來國家科研成果轉化難而設立的,如何搭起技術與產品的橋梁,實現科研成果轉移轉型是急需解決的難題。”

    2016年6月,新華社播發《“三無”“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能否書寫中國創新新格局?》,文章指出,這些曾被稱為“三無”(無級別、無經費、無編制)、“四不像”(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還不完全像事業單位)的企業單位,現已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新三板的常客、跨國科研交流的生力軍。

    而南京先進激光也正是這樣一種存在。

    這支科研團隊,除周軍與綜合辦主任外,其余5人均為80后,“所以,結合研究院本身的定位,我們合作的過程更像一種年輕人的創業”。

    工作熱情與科研能力的合二為一,使研究團隊在整個企業的運行中扮演著一種特殊“孵化器”的角色。

    周軍表示,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技術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大學與科研院所產出的技術成果,盡管能在國際占據領先地位,但也只是對單項技術的突破,然而企業要求的是解決方案。在這過程中,我們把技術工程化、產品化,最后再商品化。”

    于是,南京先進激光便由此推出新型的發展模式:研發人員帶技術孵化高科技公司,待研發成功后還可帶領團隊成立公司,成立公司的團隊能占有股權。

    按照常規事業單位,占據股權是一件極為復雜的事情,特別在國家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法尚未出臺時,事業單位人員帶領團隊成立公司且自身還持有股權,這是一件國有資產流失、不合法的事。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院成立之初,團隊便定下制度——堅持30%原則,即研發人員帶技術成立公司,其研發團隊在公司所占股份原則上不低于30%;研究院在公司所占股份原則上不高于30%。“團隊在公司享有更大發展潛力,這樣才能使它發展得更好。”周軍說。

    “占股不控股,幫忙不添亂”,對新孵化的公司,周軍的團隊秉持著這樣一種理念,“發展過程中公司若需研究院支持,我們會盡可能提供幫助,但在運行中團隊絕不會過分干涉其中。讓它們到市場去摸爬滾打,尋找自己的定位。”

    科研與管理,什么更得心應手?

    在他人看來,從科研到管理,周軍的轉型是成功的,其實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4年多的時間,讓周軍在企業規劃與產業管理上累積了經驗,但面對突發情況仍會有些力不從心,“做管理者,更多需要解決人際關系。對于長期從事科研的人來說,恰恰是最不擅長的。”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新型研發機構的核心管理人員都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周軍作為典型之一,深有體會:“這類人在管理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太過寬厚仁慈。他們凡事都會親力親為,能做的從不麻煩別人,這樣既會使自己太過疲憊,而且在管理及分權方面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拋開管理運行,作為自負盈虧的民營企業,市場運行的風浪也讓周軍面臨許多未知。

    “我們的特長在技術,不是市場。適應市場化的那一套,必須提前布局好產業規劃,同時又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研發是最燒錢還看不見‘泡兒’。即使在實驗室里得到很好驗證的產品,一旦進入市場,或因價格、器件等問題,導致項目的失敗。這樣的事,實在太常見了。”

    “所以,只有技術到了一定程度,企業才會有強勁的生命力。我們能夠做到并做好的就是提升技術。”未來,周軍計劃既做一些“短平快”項目,也為兩三年后市場可能存在的技術需求規劃藍圖、打下基礎,依靠占股企業分紅或股權出售,可持續地投入發展。

    “激光產業在市場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周軍堅信,只要能找到合適的產品應用,就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突破。

    人物簡介:

    周軍,山東省寧陽縣人。分別于1995年7月和1998年7月在曲阜師范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和光學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后到常熟高等專科學校(現常熟理工學院)物理系從事教學工作,2004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光學工程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高功率光纖(固體)激光器和準分子激光器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學術和技術骨干,近年來,負責并參與了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中科院重大裝備研制項目,上海市科委光科技專項等項目。

    在單纖高功率激光輸出,高平均功率、高重頻光纖激光和光纖激光的功率合成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成果,已發表論文60余篇,申請專利20余項。先后獲得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第五屆上海市發明創造專利(發明專利)三等獎,2007年第五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2008年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等獎勵。

    轉載請注明出處。

    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周軍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