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區委書記王守睿接受記者專訪。
黨的二十大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寶安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以更加主動的精神狀態敢擔當、善作為,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到寶安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奮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城、國際化灣區濱海城、高品質民生幸福城。
如今的寶安是前海“擴區”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的主力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臨灣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寶安已成為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重要支撐極和深圳都市圈核心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
談寶安發展機遇——
以“422133”為主框架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記者:近年來,寶安迎來了哪些發展機遇?寶安將如何抓搶這些機遇?
王守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近年來,寶安區的戰略地位不斷凸顯,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前海“擴區”等重大國家戰略相繼落地,寶安被層層“圈中”,特別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寶安一躍成為“黃金內灣”重要支撐極和深圳都市圈核心區。
我們搶抓機遇、順勢而謀、乘勢而上,提出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城、國際化灣區濱海城、高品質民生幸福城”,謀劃出“422133”發展主框架,加快建設燕羅、石巖、新橋東、福海-沙井“四大先進制造業園區”,規劃打造機場東、九圍、會展、立新湖、鳳凰山“臨空經濟帶”,協調布局寶安中心區、西部市級中心“雙引擎”,推動寶安空間重構、定位重塑、格局重組,不斷提升寶安“向灣發展”輻射引領能級,為深圳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展現寶安擔當作為。
談實體經濟發展——
穩住“基本盤” 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發展實體經濟,“寶安先進制造”是引以為豪的招牌,寶安將如何擦亮這個金字招牌?
王守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寶安是產業大區,市場主體88萬家,其中企業總量近50萬家,均占全市1/5,規上工業企業近5000家,占全市2/5。全市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寶安6個增加值第一、3個第二、4個第三。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寶安在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榜單中位列全國第4。
我們堅定扛起大區擔當,牢牢守住深圳工業“基本盤”,瞄準“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目標,舉全區之力實施國土空間提質增效行動,以戰略級空間承載戰略級項目,今年整備產業用地1.6平方公里、約占全市35%,到2025年,預計整備產業用地7平方公里,大力實施“工業上樓”行動,預計新增產業空間2000萬平米。只要有好項目,寶安一定有地可落。
我們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培育“17+2”現代產業集群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全面落實市“六個一”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重點產業集群“鏈長制”和“四個一”工作機制,構建“4+N”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園區載體平臺,圍繞重點產業集群,精準引育鏈主型、關鍵性企業,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著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我們全力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重大平臺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總部經濟、臨空經濟、會展經濟、數字經濟、消費經濟、金融經濟,構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賦能、“雙輪驅動”新格局。到2025年,力爭戰新產業集群產值超過1萬億元,發展壯大2個產值達2000億元集群、3個產值超1000億元集群。
我們深入實施“龍計劃”“星行動”,開展“尋龍、引龍、育龍、強龍”工程,分類施策精準引育優質企業,建立“1+4+5+10”大招商機制,構建“1+10+N”企業服務體系,成立“20105N”重點企業服務專班,厚植政策沃土孵育中小企業,構建全鏈條企業服務長效機制。到2025年,力爭引育8-10家產值千億級“巨龍”企業、10-15家產值五百億級“大龍”企業、20-30家產值百億級“小龍”企業、100家產值二十億級“幼龍”企業,以及一批“卓越星”“起飛星”“未來星”企業,持續注入增長新動能。
談科技創新——
加強科創載體建設 為企業提供成長平臺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寶安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讓科技創新賦能寶安發展?
王守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寶安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全區國高企業超過7000家、連續六年位居全國縣區級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5家、全市最多。賽迪創新百強區從全國第八躍升至全國第二。
我們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施“1+3”創新園區工程,打造具有生態本底的升級版科技創新中心,加速吸引高成長科技型企業和高水平科研平臺集聚。“引育并舉”打造一批研發創新平臺,積極引進國家、省、市重大創新資源,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梯次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加速推進石巖科創城建設,強化與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雙湖一體、三城聯動”,打造集“智能制造、教育研發、生態宜居”于一體的高端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引進培養人才,深入實施“鳳凰英才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整合提升灣區智匯港、寶安人才園、海歸島等人才服務平臺功能,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務體系,以高能級創新體系賦能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談民生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記者:寶安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建設民生幸福城?
王守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此,寶安將著力解決好教育、醫療、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良好的生活環境成為推動寶安發展的吸引力、競爭力、生產力。促進教育擴量提質。超常規推進學位建設,“十四五”新增學前學位2.96萬座、公辦義務教育學位18.7萬座、高中學位1.14萬座。新組建12個教育集團,實現中小學集團化辦學覆蓋率50%以上。加快補齊醫療短板。強力推進區人民醫院二期、兒童醫院、深圳國際會展城綜合醫院等17家公立醫院新改擴建,力爭到2025年,全區新增病床9073張、總病床數達到20127張。創新城市管理和基層社會治理。比如,實施街道創新示范行動,每個街道打造“一個工業園區、一個城中村、一條道路、一座公園、一條綠道”示范點。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強規范化管理和執法監管,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高標準推進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社區治理特色基地建設。加快推動智慧城區建設,將智慧智能作為城市的基礎和標配,讓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更聰明、更智慧,共建共治共享高品質民生幸福城。
轉載請注明出處。